- · 《新闻界》投稿方式[10/30]
- · 《新闻界》数据库收录影[10/30]
- · 《新闻界》期刊栏目设置[10/30]
- · 《新闻界》杂志社刊物宗[10/30]
- · 《新闻界》杂志社收稿方[10/30]
- · 《新闻界》编辑部征稿要[10/30]
- · 新闻界版面费是多少[10/30]
记者调查公共泳池水质问题 为何一些游泳馆的水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● 国家层面有必要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下,规定一个明晰且易操作的换水期限,譬如公共泳池换水期限不应超过7天。公众也要积极向当地卫健部门举报,从
● 国家层面有必要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下,规定一个明晰且易操作的换水期限,譬如公共泳池换水期限不应超过7天。公众也要积极向当地卫健部门举报,从而凝聚合力保障公共泳池水质安全、可靠
泳池消毒水味道重
不过,多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提出,仅靠消费者“眼看”“鼻闻”判断,是治标之策,更需国家层面的制度持续发力,由各地职能部门实施常态化监管。
然而,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现实中一些游泳馆全部换水的概率较低,主要原因在于高额的换水成本。
“这个换水的概念并不是说要把整池水全部换掉,指的是每天定量、定时补充一些新水。”前述深圳卫健部门相关负责人说,“一般而言,对泳池的要求是每天补充新水量达到5%至10%。假如是儿童游泳池,对卫生指标的要求更高,要求每天换水量一般在15%至20%之间。”
记者梳理了今年暑假公布游泳馆各项检测具体数值的广东深圳、广东东莞、江苏苏州、浙江杭州4个地方,发现尿素和游离性余氯是游泳池最常出问题的两项指标。
记者注意到,为了加强消毒效果,一些泳池大量投入含氯消毒剂,导致游离性余氯含量超标。
“余氯保持在一定浓度范围内,可以保证水质的消毒效果,过低或者过高都会产生一定后果。含量过低可能导致消毒效果不佳,不能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和细菌;含量过高则可能对人体的皮肤、黏膜产生刺激作用,甚至会导致气道产生过敏性的症状。余氯还会与水中的一些物质发生反应,产生三氯甲烷等致癌物质。”深圳卫健部门相关负责人说。
尿素超标最为普遍
□ 本报实习生 周于卜
一汪池水问题颇多
记者以泳池管理者的身份,向北京一家水质检验第三方机构了解情况。对方介绍,从寄样、到样、安排实验,一般需要一周时间,“如果水样是城市自来水,一般都没有问题”。
本文转自【法治日报】;
刚游完泳回到家,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,北京市民张琛的脖子上便起了一块块红疹,他怀疑是游泳池内消毒剂过多刺激皮肤所致。今年以来,这种情况在他游完泳后多次出现。“有时是水质不好,有时是消毒剂超量,这些都容易引发皮肤过敏。”
想要从根源上保持泳池的水质优良,通行的做法是换水。
记者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到,一个25×16×2米的半标准泳池,如果蓄满水,成本至少需要数千元。此外,泳池必备的净水循环系统、加热系统、消毒剂、杀藻剂、PH调节剂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
李翔在北京多家游泳馆工作过,他现在所在的半标准泳池,每天撒药、净化系统要花费三四百元,此外还要对泳池水质进行酸碱度测试,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值内。“如果要全换水,从换水、蓄水、加热到撒药、净化等整个流程下来,时间要三四天,而且换水当天泳池一般不能使用,这些都是成本。”
● 在热浪频频来袭的夏天,游泳成为很多人的避暑方式之一。然而,公共游泳池水质不合格等问题屡被曝光。近期,全国多地出现儿童在游泳池感染腺病毒,将游泳池的卫生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
水质安全标准难控
在他看来,游泳场所经营者是场所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,所以加强对游泳场所水质检测十分重要。
在这个热浪频频来袭的夏天,游泳成为张琛最喜欢的一项避暑活动,无论是在泳池里游上几圈,还是安安静静泡在池子里,都足以抵御高温。但让张琛烦恼的是,一些看着清澈见底的游泳池其实并不干净。
早在2007年,我国出台的《游泳场所卫生规范》就明确要求,人工游泳场所每场开放前、开放时均应进行池水余氯、PH值、温度等检测,检测结果应公示并注明测定时间,且记录备查,检测结果应每月上报卫生监督部门。同时还规定,游泳池水应保持游离余氯浓度为0.3毫克/升至0.5毫克/升,浸脚消毒池池水余氯含量应保持5毫克/升至10毫克/升,并应每4小时更换一次。
“游泳池水的安全其实很难把控。游泳者的密度和卫生习惯,药物投放、循环过滤等都会因现实情况发生变化,再加上商家要考虑成本,这些因素都给游泳池管理增加了不少难度。”李翔无奈地说。
但泳池水的卫生情况究竟怎么样?刚上岸的市民刘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:“池水只是看起来比较清澈。游泳时,大家的口水、汗液和身上的污垢都会流入池子里,仅凭肉眼无法判断水质如何,有多少细菌和杂质根本看不见。”
文章来源:《新闻界》 网址: http://www.xwjz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823/2135.html